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都市實驗室專題
Engaged Urbanism 
開課學期
106-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房思宏 
課號
Soc5010 
課程識別碼
325 U117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A,B,C(18:25~21:05) 
上課地點
社209 
備註
初選不開放。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2Soc5010_urbanlab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城市聚集全球絕大多數人口與資源,許多社會和經濟活動都在城市發生。但是城市也消耗了80%的全球物資和能源,製造出75%的溫室氣體,導致越來越多人生活在惡劣的環境,城市帶來的風險也不均地分配,讓許多處於結構弱勢的群體受害更甚。城市會如何發展,將會形塑未來人類的社會和我們的地球。面對複雜且影響深遠的城市發展議題,許多城市與大學開始透過跨領域課程、社會實踐、自主學習、地方合作的策略,建立一個公私部門能充分合作的「都市實驗室」(Urban Labs),以解決各自都市所面對的發展問題。從早年學者投身社區總體營造,到近年以場域為核心的課程創新計畫,都是類似的合作模式。當然,在專案執行過程中,社區居民與執行團隊之間也時常因為對於行動策略的不同想像而常有衝突,讓人必須面對社會創新過程中「公共參與」的問題。甚至,大學在都市發展過程中未必是完全的給予者,有時候也會因為自身校地開發需求而加速了都市仕紳化的速度,最後成為社區居民反抗的對象。

因此,該如何重新定位大學與都市發展之間的關係?是否有一種「大學主導的都市再生?(University-led urban regeneration)?」這些問題,既是當前都市研究的重要議題,也是這門課的核心關懷。

在這門課,我們希望同學能以先前修習相關課程的學習成果為基礎,首先針對問題提出規劃執行的行動方案,經討論過後到相關的合作單位進行約兩個月的實習或投入實作,在實習過程中一方面觀察組織如何進行倡議與行動,另一方面修改並執行原先規劃的行動方案。最後,反省大學參與都市再生過程所遇到的幾個核心問題:

1.都市問題:問題意識界定?面對同一個問題,研究者與行動者的差異是?
2.社會設計:如何擬定操作方案?如何讓行動成為可能?方案的存在方式如何在社會過程被確定?
3.反身思考:開始執行方案後的遭遇(encounter)?可能的反挫(混類範疇的互動)?框架經驗(framing experience)?使用者與設計者的偏移?
4.調整策略:透過前三個問題的反思,增進學生具有自我檢視、調整策略的能力。 

課程目標

1. 本課程為無邊界大學計畫的實作課程,讓已經修過無邊界大學課程之同學,有機會進一步透過本課程進一步深化之前已經發展之專題。
2. 本課程亦接洽官方機構及民間團體,讓選課同學有機會針對之前探索過之主題投入實習。本課程專題實作以及實習之議題設定因此均為大都會區所面臨之各種重大挑戰,透過實作實習讓選課同學能更進一步掌握各類挑戰議題,並逐步培養主動、跨域學習之能力。
3. 本門課程將以韌性城市、分享城市為主題,探討當代城市發展如何創造並回應越形嚴峻的生態壓力,並透過各種參與式規劃以及分享概念,創造不同行動者合作的空間。課程中也將會批判性地思考走向韌性城市、分享城市的過程中,社區、大學以及地方政府可扮演的角色。
 
課程要求
•選修本課程同學需選修過無邊界大學計畫相關課程,並有相關提案。
•目前合作實習單位包括:好蟾蜍工作室、好管家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婦聯盟基金會、人生百味、眼底城事、關鍵評論網、台北市政府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等。
同學至單位實習每週需滿一定時數,每兩週與老師面談一次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1:00~12:00 
指定閱讀
Goddard, John & Vallance, Paul (2013)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 Oxon: Routledge.
Montgomery, Charles. 2016,《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鄭煥昇譯),台北:時報文化。
Townsend, Anthony. 2014,《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張美惠譯),台北:臉譜。
山崎亮著,莊雅琇譯,(2015),社區設計,台北:臉譜出版。
Goddard, John. and Vallance, Paul. 2013.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McLaren, Duncan. and Agyeman, Julian. 2015. Sharing Cities. Cambridge: MIT Press.
McFarlane, Colin. 2011. Learning the City: Knowledge and Translocal Assemblage. Wiley-Blackwell.
 
參考書目
Bulkeley, Harriet; Vanesa Castan Broto, Mike Hodson and Simon Marvin (eds.) (2011) Cities and Low Carbon Transitions, Oxon: Routledge.
Konig, Ariane (ed.) (2013) Regenerat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Lisa Benton-Short & John Rennie Short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8。城市與自然。台北:群學出版社。
周桂田,林子倫編(2016),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台北:巨流出版社。
周桂田,張國暉編(2017),能怎麼轉:2017年度風險分析報告,台北:巨流出版社。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討論 
20% 
針對相關讀本與實習計畫進行討論 
2. 
實習專案執行方式 
40% 
由實習單位就實習過程與專案執行評分 
3. 
實習實作檢討報告 
40% 
選課同學須於學期末展示實習成果,並以影音或文字方式繳交檢討報告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8  和平紀念日放假一次 
第2週
3/07  課程緒論:大學與都市發展 
第3週
3/14  分享城市與韌性城市 
第4週
3/21  設計思考與社區設計 
第5週
3/28  提案與媒合 
第6週
4/04  春假放假一次 
第7週
4/11  單位實習 
第8週
4/18  單位實習 
第9週
4/25  期中分享 
第10週
5/02  單位實習 
第11週
5/09  單位實習 
第12週
5/16  單位實習 
第13週
5/23  單位實習 
第14週
5/30  單位實習與提案討論 
第15週
6/06  單位實習與提案討論 
第16週
6/13  提案討論 
第17週
6/20  成果發表會